三农学园

网站首页 首页 > 多肉植物 > 正文

端午节戴的是什么 端午节佩戴什么

2024-07-27 09:10 多肉植物 来源:

端午节手绳叫什么

端午节手绳叫五彩绳,五彩是由红、黄、蓝、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所以为家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辟邪去灾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戴的是什么 端午节佩戴什么端午节戴的是什么 端午节佩戴什么


端午节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人们通过祭龙,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诸国。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洗草水

草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6、拴五色丝线

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7、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古人把端午当天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

8、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10、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等字样,然后挂在门上涂上朱砂用来避邪。

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

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

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吃棕子、挂艾草、赛龙舟、拜神祭祖等等。但大家知道还有一个习俗是给孩子系五彩绳吗,那么这个又有什么寓意呢?现在就跟我一起来看看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

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1

原因一:为了辟邪去灾

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亦称“缠五色丝”。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原因二:意为长命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的女儿节。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

端午节挂艾草的寓意:

1、祈求平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或者蒲草,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2、去除蚊虫

艾草中含有大量的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时期气温开始升高,这时候悬挂艾草能起到驱蚊除虫的作用。

端午为什么吃粽子

屈原跳江之后,当时人们为了避免投江的屈原被汨罗江中的鱼吃掉,就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给鱼食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但在端午节吃粽子还有“光宗耀祖”的'寓意,因为粽子的“粽”与“宗”谐音,同时与“中”音相近,还有“功名得中”的寓意,所以家家户户在端午吃粽子也表达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寄愿。

端午还有什么别的名称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为什么要戴五彩绳2

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由古代文身之俗演变而来。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诸多辟邪习俗当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五色丝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这习俗自汉代时已流传到北方中原各地,在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可见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功用显然不同,纯属俗信求吉的需要。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

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辽代北方民族妇女于端午日系五色丝于手臂上,俗称合欢结,辽代妇女把五彩丝扎成人形簪在发髻上,也叫长命缕。辽、金系五色丝,并遍赐群臣僚属五色丝,又称赐长寿缕。江南用纸帛折菱角方后再缠以五彩丝,于节日相互馈赠,妇女将这种叫做“襞方”的节日饰物缀在胸前,以示妇女在女性劳作方面的功绩。这些习俗已经与避兵鬼、除病瘟关联不多,更多的是从正面祝福祝寿。这正是端午节在驱邪避瘟的同时所具有的祝贺祈寿的积极主题。

端午节戴什么?

端午节戴香囊戴五彩绳,实际上有着非常好的寓意,在古代也被称为是续命缕、长寿线、延年线、续命丝等等,端午节的时候吧五色丝线做成绳子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者而手臂上,或者挂在摇篮、床帏等地方,寓意着能够益寿延年、保佑安康、驱病驱灾。

1、戴五彩绳

在端午节的时候把五色丝线结成绳索,挂在门上、床边、摇篮处,或者戴在小孩的脖子上,手上,是过去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以前都是由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的,现在由于经济、商品化,多数地方也经常卖这样的工艺品,所以很多人不再自己制作了,而是直接购买,也就少了那份将动手的乐趣和心意。

2、佩戴香囊

香囊也叫香包、荷包、香袋等,有的是用丝线做布料,有的是用碎布,里面会放上一些有香气或者独特气味的的中材,有的香包中还会放入蚌壳或者珍珠粉,再加入适当的棉花,几颗珠子,小孩子带着能吸汗、避虫,香囊内的东西是可以变化的,也有人在里面放上灵符、铜钱、辟虫粉,等等。

3、吉祥寓意

人们带香囊、丝线多半是为了那个吉祥寓意,虽说不指望能够真的避开灾祸、健康一辈子,但是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健康身体的向往和寄托,将五彩丝线、多彩香囊给小孩戴上,也有种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能避开灾祸的寓意,丝线和香囊的样式、内容都有所不同,具体的寓意也都有些不一样,古代女孩会将香囊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爱之人,自然要在香囊、彩绳上花许多的心思,所以香囊丝线也有寄托心意的作用。

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

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寓意着祈福纳吉辟邪。而儿童戴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而端午节又称“小儿节”,在“毒日”中佩戴五彩绳可保护驱邪除魔,祛病强身。正是因为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因此端午节戴五彩线的习俗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五彩绳的别称

五彩绳在古代也叫长命缕,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汉_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五彩缕”。

关于五彩绳的习俗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扔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和香包)

1、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的故事。

2、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 寓意。

3、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吃粽子。

4、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绳戴香包。

1.端午节要带五彩绳的寓意:五彩绳驱妖保平安,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寓意着祈福纳吉辟邪。

2.而儿童戴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3.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4.而端午节又称“小儿节”,在“毒日”中佩戴五彩绳可保护驱邪除魔,祛病强身。

5.正是因为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因此端午节戴五彩线的习俗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6.五彩绳又叫长命缕,其实,五彩绳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五彩绳在古代也叫长命缕,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

7.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8.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

9.”后人也称“续命缕”、“五彩缕”。

端午节的配饰有什么

例如五色缕、香包、彩葫芦等。

1、五色缕

五色缕,由赤、青、白、黑、黄五色丝缕制成,又有“长命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称谓。

关于它的称谓与功用,在汉代之际已有记录,至南北朝、唐宋仍见此风,但样式历代略有差别。

《后汉书》说“朱索”并非汉朝创始,先秦已有成例。汉代的人们综合历代遗制,在五月五日,揉五色成“朱索”,并连桃印,悬于门户——象征把鬼物邪气捆绑起来,再以桃印压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色缕的使用方法也逐渐脱离桃印,而单独使用。除了饰于门户,亦可系于手臂。

南北朝时期的女子,以五色丝染练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系于臂上。可见,五色缕的制作日益精细,其用途除了辟邪鬼物与瘟疾,也越来越追求美观与装饰之功能。

五色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则随时空的变迁略有不同。至明代,人们以“端午索”称之,使用方法也略有出入,可系于手臂或脚胫,亦可挂于颈项,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

现今端午的五色缕,即承汉制而来。它的本意在辟邪,进而有纳吉之意。但由于样式发展至后来越形精巧,辟邪物日久便淡化其意义,反而成了装点的饰物。

2、香包

端午节前后,正值仲夏疾疫与毒虫盛行的季节。由于香包具有驱毒防疫、防病强身之效,便成为夏季个人随身保健物品。

香包又称为“香馨”、“香囊”,是端午节的特殊配饰。香包多制成囊状物,内塞棉花,且沾些檀香、雄黄粉之类的粉末,再缝合成为立体造型,以驱除虫害。

人佩戴香包的历史久远,屈原曾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是香草。这说明,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们已有佩戴香包的习惯。

但现有关于古代节日的史料,如《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岁时广记》等,在描述端午节时,皆不见“香包”、“香馨”、“香囊”之称。我们只能从其形式与功能,找到相似的佩戴品。

如《岁时广记》中提到的“道理袋”,“道理”即是“稻、李”的谐音。南方地区到了五月便有早稻收获,李亦是端午节前后盛产的水果。古人装稻于袋,配以李,蕴含着“尝新”的古意。

如果在绣囊内装入雄黄或五谷,佩戴之,亦有避毒的作用。

3、彩葫芦

彩葫芦也是端午节除瘟去病的饰品,多用彩纸折叠、剪裁而成。

葫芦在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仙境的象征。

在《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费长房在市集中偶遇一老翁悬葫芦卖,市集结束后,老翁便跳入葫芦中。之后,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发现葫芦内“玉堂严丽,旨酒甘肴”,别有洞天,老翁自称“我神仙之人”。

可见,葫芦正是人们对仙境的追求。

在中,葫芦常与灵相关,是仙人随身携带的法器,例如铁拐李、南极仙翁等,他们身边都有葫芦、酒葫芦。

葫芦的形象用在端午节,是古人试图借着其辟邪的象征,来避鬼收瘟。

端午彩葫芦多用纸剪雕而成,葫芦的基本造型象征“福禄”,其上还刻雕出莲花、双鱼、寿桃、牡丹等象征吉祥平安的图案。

端午节的配饰有哪些

古人喜欢在节日里佩戴一些饰品,那在端午节的时候都有哪些配饰呢?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端午节的配饰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端午节的配饰有哪些

1.健人

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2.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3.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4.画额

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5.长命缕

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6.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