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学园

网站首页 首页 > 行情资讯 > 正文

七夕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吗?

2024-07-28 09:06 行情资讯 来源:

七夕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是 农历七月七号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吗?七夕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你知道吗?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的情人节。七夕是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这个故事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

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两人情投意合,就私订了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七夕节的农历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七夕节的农历时间七月初七,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53-54]、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初七。

根据日历可知,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乞巧节)或称女儿节女节古代妇女节。流行于甘肃省西和县的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七夕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是2023年8月22日。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劳动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夕”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早的关于乞巧习俗的记载。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3、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以上内容参考:

七夕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七夕节是农历7月初7。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在秦初,七夕还是禁忌日。西汉时期,七夕逐渐成为了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乞巧”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2006年5月,七夕节被中华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等。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哪一天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农历哪一天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习俗——乞巧

七夕乞巧。历来是闺中雅事,这一天,凡是想成为巧妇的女子,都有向织女乞巧的方法。《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皇室贵族,竞相追逐效仿乞巧之盛事,民间跟随学习,一时蔚然成风,以至于七夕亦有女孩节之称。

各地乞巧习俗,据《陕余业考》和《续博物志》记载,并不仅限于七夕,就是在正月、八九月也都有。至于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麦芽、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称为漂针试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现出笔尖、鞋底的样子,就认为是乞得了巧。有的把竹蔑编成高楼,以彩纸装饰,在楼的上下层都画上牛郎织女的画像,左右及后面都用纸遮住,前面则用红纱遮蒙,将一只蜘蛛放在里面,称之为巧楼,摆在庭院里,供人观赏,敬拜乞巧,如果蜘蛛在里面结网就认为是得巧了,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将花瓣撤在水面,向织女乞巧。有的将蜘蛛放在梳妆盒里,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按照蜘蛛结网的疏密来判断是否得巧。有的在水盆中灌满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后,将针浮于水面,借着日光来查看针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针影呈云彩、花纹、鸟兽、鞋子、剪刀等形状,就称为是得巧的;如果针影粗大如褪或细小如丝,则说是女红拙劣。还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云,能够望到的就是得巧。种种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七夕的习俗——鹊桥会

七月七日,因为月份和日期都属阳。因此古人称之为七夕,把它作为情人相会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由此可见,民间流行的七夕节,始于战国时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间也有将七月六日作为七夕节的。《容斋三笔》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治:七夕嘉辰,菩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汉初已有此说。《淮南子·天文训》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也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到了晋代,这个简单的故事已演变得比较详尽。《荆楚岁时记》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贵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一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佳话,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因是爱情故事,表达思恋爱慕,徘侧动人,于是种种附会之说因此而生。《尔雅冀》就有诸如此类的记述:“秋七日,鹊首无毛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甚广。即使司马迁、范哗这样的史学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于称织女为天帝的外孙女,或者天之真女(见《史记·天官书》及《晋书·天文志》)。在唐代,七夕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书·百官志》里就记载:“织染署,例于七月七日祭抒。”可见当时人们重视这一节日的程度。

七夕的习俗——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节的习俗.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面粉条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江苏崇明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

民间将其取名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习俗,要摆设时令水果,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也把水果称作巧果,有的还要配上鲜花。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靥儿,称之为果食,花样奇巧可爱。这些所谓的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江西广昌则有巧水,山东荣城有巧花。七夕这天,家家都必制作这种以巧为名的食物以应景,谚语也说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种种命名,也都无非是寓意于巧罢了。

七夕节的习俗——观星祈福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的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乞巧”活动以传说为背景、以乞巧为主旨,实际潜藏着乞生、乞美、乞爱、乞乐的人世情致。

由于地域文化的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七夕节的习俗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