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学园

网站首页 首页 > 种植技术 > 正文

上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上海农业开发区

2024-07-06 09:10 种植技术 来源:

上海景瑞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的介绍

上海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以“打造绿色生态 提高生命质量”为企业发展宗旨,致力于整个“绿色有机”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规模化整合,将景瑞农业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业”的全国龙头企业。景瑞农业以大卖场、大型超市为销售终端,目前产品已经入驻沃尔玛、大润发、易初莲花、欧尚、好又多等多家大卖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立体式发展,初步建立了科研开发、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和物流配送等多个科学价值链。在上海的农产品行业中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07年被评为上海食用农产品优质畅销品牌。

上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上海农业开发区上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上海农业开发区


什么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所谓的“高标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田间道路工程: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通过实施农国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他指的就是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为目标,然后根据土地的总体规划,还有整治规划来开展土地整治活动;高标准必须满足,一般规定土地的平整,还有灌溉与排水,还有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是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耕地实现作物高产稳定;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

多利农庄详细资料大全

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多利农庄”)2005年成立于上海,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进行有机蔬菜销售,是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企业之一,致力于打造都市有机农业品牌,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天然、健康的有机蔬菜,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多利农庄 全称 :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 :2005年 总部 :上海 销售地点 :上海和北京 生产 :有机蔬菜 ,会员,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十年荣誉, 多利农庄成立于2005年6月,是上海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在全国有11大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自有种植面积1万多亩,合作耕种面积2万多亩,有机种植总面积达3万多亩,产品品类涵盖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水产海鲜等,目前已服务数百家优质企业以及10万多个家庭 截至2012年12月,多利农庄已获得国内权威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有机产品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GAP友好农业规范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多利农庄作为的有机农业参展商,在城市未来馆展现上海都市新农业的风貌。同时,多利农庄也被选为多家世博馆餐厅的蔬菜供应商 多利农庄logo(旧版) 多利农庄采用先进的“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从土壤的改良培育、有机肥研制、有机植保、产品现代化包装、全程冷链配送等各个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和把控。多利农庄与联通等企业合作,运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云平台等技术建设“智慧农庄”,实现有机食品质量追溯和现代农业系统综合管理 会员 目前,多利农庄已服务数百家优质企业以及10万多个家庭,包括上交所、期交所、中金所、银监局、证监局、宝钢、中欧商学院,以及多家知名银行、学校、医院等。多利农庄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完成了A轮及B轮融资,来自知名股权投资基金总计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多利农庄logo(新版) 2012年,多利农庄与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倡导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强强携手,达成战略合作。利用留民营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物联网、网际网路的深层次套用,为北京消费者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产品 管理体系 多利农庄具备规范的有机蔬菜生产流程和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执行有机蔬菜的IFOAM标准,包括:有机农业转化期、土壤改良、水质净化、品种选择、轮作、有机肥制作、灌溉管理、病虫害管理、污染控制、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与标志、物流配送等。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可视化,质量保障、仓储保鲜和物流信息化”,为企业规模和集约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长期以来,多利农庄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了从到地方 各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后两次来到多利农庄进行调研,并批准建立了“上海有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2012年4月底,多利农庄被农业部指定为的首届“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的主要展示基地之一。在以发展都市有机农业为核心的前提下,多利农庄还将积极建设“物联网农业套用基地”,“低碳农业基地”以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推动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逐渐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 发展历程 2005公司在上海成立,竞标获得土地,开始建设 2006土壤初期改良2007引进专家团队,继续土壤改良 2008建立工厂化育苗,综合开发项目 2009一期水务改造实施;有机销售模式开始 2010首轮融资完成,低碳基地项目成立;参展世博;二期水务改造实施 2011第二轮融资完成,湖州和丽江基地相继启动,环保部有机生产单位 2012进入北京市场,成都/九寨沟/海南等基地相继启动 2013与日本大冢、可果美签订战略合作;上海产品;评为AAA景点 2014专业有机生活商城上线,上海商标和市农业龙头企业 2015电商元年开启、多利岛、有机度假庄园项目启动 十年荣誉 2009 2009年9月 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12月 获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7月 获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有机认证 2010 2010年11月 获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010年12月 获GAP友好农业规范管理体系认证 同时,多利农庄正在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制定了六大企业标准,并积极参与有机蔬菜量化生产标准的制定,行业发展 2010年1月 获上海浦东新区农委授予的“浦东十大龙头农业企业”称号 2010年3月 获上海市农委、上海市旅游局联合授予的“世博观光农园”称号 2010年12月 获上海浦东新区农协会授予的“园艺场”称号 2011 2011年1月 获上海市农委、上海旅游局联合授予的“世博蔬菜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8月 获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的“2011年度有机生产单位” 2012 2012年3月 多利农庄喜获浦东新区“有机蔬菜基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红旗企业”称号,以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绿色、有机、安全、畅通、智慧型、优质服务的都市有机农业 2012年10月13-14日,多利农庄的环保再生纸箱因其设计新颖,材质环保及多次可循环利用的特点,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包装创意”金奖 2013 慈善大使 “一村一品”镇 上海市委员会 上海 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 理事单位 2014 多利农庄(红颊)草莓荣获上海市草莓“评选推优”金奖 多利农庄(章姬)草莓荣获上海市草莓“评选推优”金奖 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 2015 上海市商标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园区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 成立于1994年,是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地处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园区定位为: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

上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

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是上海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一个核心区、六个功能区和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抓手,逐步形成二大主导产业,发挥四个辐射服务作用,追求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浦东开发开放,也谱写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创造昨日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东西联动,加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再创上海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一、浦东开发开放及自身产业演变轨迹

经过十年的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看:1999年,浦东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1990年的60亿元增长13.3倍,十年平均增长21.3%。

浦东新区占全市GDP总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浦东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济形态从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元经济,转变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以多元投资为基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经济。

——经济结构从以市郊农业和配套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以金融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

——产业结构从主要靠二产拉动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的多元结构。

——浦东功能辐射从上海市内东西联动,转变为与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市场互动,浦东开发已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经济增长和发展同进的新阶段,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雏形已经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建成。

二、浦东开发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与“孤岛式”发展模式不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直与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

在“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的指导下,浦东依托上海产业基础推进自身产业升级,上海也以浦东为“龙头”推动产业的调整,取得了互相促进,加速发展的效应。

可以说,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就是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高速到战略性调整的过程。

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间,正值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

十年来,通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浦东吸引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

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世界67个和地区外商在浦东投资企业5942家,总投资294.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8亿美元。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东投资1818个项目,总投资达86亿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79个,总投资256亿美元。

浦东新区已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28.8%,项目总数的30%。

通过与外商资本的嫁接,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医工业、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构筑上海一批直接面对市场、具有参与竞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

通过这些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使上海企业和产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结构。

上海市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3.17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亿美元,增长达3.5倍。

从出口企业构成上看,“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66%;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上海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43.75%;“双高”产品的含量也已近40%,这表明上海产业特别是工业的竞争力正迅速增强。

2、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合理化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上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趋势不明显。

因此,在上海发展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总目标下,浦东的发展战略定位为“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

十年来,上海市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坚持优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

浦东以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代表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快速增长;金桥现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和支柱工业形成规模,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经济初具特色,外高桥保税区加工贸易功能开始凸现。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建设,、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效应开始发挥,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第三产业的支柱。

由于1999年浦东第在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占浦东GDP的比例已达44.1%,以此推动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递增1.7个百分点,开始形成三产与二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从上海二产发展的情况看,处于调整期的上海工业,十年“关、停、并、转”的破产1028家,下岗分流150万人次,传统工业如纺织、轻工、有色工业等生产下降,而同期上海工业十年却平均每年增长14.5%。

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东的二产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一个极为重要的孵化器,一个极为重要的蓄水池。

3、适庆科技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高技术化

作为对外开放开发区,浦东机关报区在吸纳外资进入的同时,关键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上海产业向高技术化发展。

十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上海借助浦东新区兴建“一江三桥”(即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高新技术产业带,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生物医科技产业基地、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上海软件园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到1999年末,张江园区已引进中外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

金桥出口加工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家电和生物医为主体的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互为依托,牵引和辐射的集群效应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带还辟通了国内市场的“双通道”,形成了上海贝尔、上海日立两个技术中心和40多个层次较高的企业研发中心。

通过浦东的辐射效应,上海工业系统已累计建立70个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其家级23个,市级47个。

通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创造国内技术领先产品,并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上海的产业水平特别是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1999年,汽车、通讯设备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断构筑新的产业高地。

4、提供发展新空间,促进上海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从传统上海工业的空间布局看,工业企业主要分散于市区,这既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也不利于工业企业及产品的配套和规模化。

按照把上海建成大都市的要求,根据“市区体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工业的实力和水平”的指导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进三”的调整决策,即以市中心内环线为界,内环线以内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环线之间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产业及配套工业,外环线以外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

至1998年,内环线内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相继有500多家工厂(车间)迁出,腾出了350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

在这新一轮的大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浦东开发有关政策的波及效应,推动上海市区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实现市区经济的服务化;另一方面,清东新区作为上海1+3+9工业区系列组合的“龙头”,通过一批新的工业区如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桥工业区等工业区的建设,使浦东崛起了精细化工、生物医、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体现了上海产业和工业布局的新态势。

5、发挥调整新优势,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年中,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适时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上海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功能,为企业制度创新提供舞台。

通过以证券、期化、产权、人才、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为层面,石油、汽车、钢铁等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批国有老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浦东投资与外商投资经济嫁接,提升了产业能级,成为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通过募集发展资金,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了多坏分子化投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进行了多方面整合,规范了市场进退行为,逐步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批国有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开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构建了支柱工业的生产集群,各产业间技术进步的相互溢出效应,推动了工业整体进步。

同时,一大批混合经济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提供了包括资本嫁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良好条件。

据统计,十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有近30%是依托浦东实现的。

三、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浦东开发开放发挥了先导、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经过十年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当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浦东开发开放将面临新阶段的新情况,面临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浦东新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如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索。

在此,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增强东西产业互动,在上海产业大格局中明确定位。

浦东参与的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即以浦东自身产业空间为环,浦东融入浦西形成上海产业空间为第二环,上海产业进入全国和全球产业体系为第三环。

在这三环中,关键是做好作为中观层面的第二环开发。

总体上,浦东自身产业要进行相应调整并得到发展,但同时要与上海整体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协调。

因此,在上海整体产业升级中应浦东产业定位,发挥其综合试验区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电子及服务贸易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例。

由于浦东开发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对浦东自身产业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较的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大调整和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产业和产品等级,解决浦东浦西仍存在的产业趋同化问题。

同时,应加强对浦东产业联动、产业政策方面的规划,提供利用外资、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浦东与上海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象,发挥浦东新区在产业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二,面临加入WTO新形势,积有汇入产业大格局。

作为我国市场准入程度和对外开放上,并率先汇入经济一体化的流。

结合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浦东继续发挥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为吸引外资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应继续做好直接利用外资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重点行业和项目。

同时,对间接利用外资这一主要融资形式及时研究,积极吸引投资进入金融、贸易、保险等领域,吸纳外资参与浦东和上海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加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在加入WTO“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化”的情况下,浦东开发开放不仅要大胆“引进来”,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

为此,应积极推动借助浦东政策的1000余家外贸公司,进一步开辟市场,扩大出口;推动落户浦东的各类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兴办技术中心,进行产业转移,推动上海企业和产品,利用浦东的信息优势,为上海积极培训“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了解和掌握通行的商务、法律和规则。

第三、面向全国加强服务,发挥经济发展的“桥梁”、“枢纽”的作用。

为适应上海沿长江中下游和全国进行产业调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须突出浦东为工江三角洲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功能,完善“延伸周边、辐射江浙、服务全国”的城市形态布局,形成浦东服务全国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

当前,提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上海既是挑战,也是千载难适的机遇。

为发挥浦东和上海在全世国经济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进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拓展上海和浦东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枢纽口岸功能;要充分发挥浦东证券、金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兴办钻石交易和黄金交易等新兴的要素市场,形成上海和浦东在资金、项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应努力完善浦东在人才引进培训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全国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基地。

应积极挖掘浦东在承办展览、会议、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使浦东和上海成为国内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汇点和“窗口”,同时,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环境,做好吸引国内企业和大集团总部落户浦东的工作,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使上海企业成为全国的企业。

第四,面向未来产业竞争趋势,使浦东成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热土。

从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和地区在完成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结构应向高技术化演变,高科技的不断产业化是重点追求的目标。

结合上海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充分利用浦东的特有优势,率先使浦东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转变,使浦东成为上海工业和科技创新的“龙头”。

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要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先导,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构筑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浦东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同时,应形成“内、外、民、小”等四种科技创机关报大军汇集的局面,全面营造“科技浦东”概念。

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落户浦东,鼓励国内企业在浦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在浦东设立地区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参股企业研发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条件,形成合伙、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到浦东创业,形成一批科技型、哑铃型、头脑型的科技企业。

为提供对以上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浦东和上海将集中力量抓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努力拓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功能,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地。


免责声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


标签:

最新文章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